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五章 泰山寻踪 (第6/9页)
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泰山仰慕备至。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 山脉绵亘100余千米,盘卧426平方千米,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 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六朝任昉《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 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 而古代中国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 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 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 商周时期,商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