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八章 数量致胜 (第4/6页)
能忽视,那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j-31/j-33系列战斗机的产量是f-51系列的五倍,甚至比美国战斗机总产量还高出了百分之十五,而到了大战后期,即在性能上取得重大突破的f-51g量产的时候,中国空军保有的战斗机数量已经是美军的十倍,而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j-31/j-33的是一种易于制造、经得起消耗的战斗机,而f-51却是一种产量永远也上不去的金贵战斗机。毫无疑问,在全面战争中,在性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数量决定一切。 战后,有人在总结美国战败的原因时,就明确提到,f-51设计上的复杂性,导致其制造难度远高于中国的同类战斗机,是美国在战争中丧失制空权的主要原因,如果f-51也是一种易于大批量制造的战斗机,美国至少不会因为战斗机的数量过少而丢掉制空权,中国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至少得多花五年。即便这个说法有点夸张,可是也足以证明,便于制造的战斗机,才是好的战斗机。 事实上,这正是中国空军装备发展的核心思想。 不管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或者是运输机,能够大批量制造是首要条件。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制造成本必须足够低。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思想在运输机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当时,已经服役的dy-1就是一种能够大批量制造的运输机,特别是在燃料电池的生产效率提高之后,dy-1简直就成了中国空军的象征。在二零五三年,这种能够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