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孤注一掷 (第3/6页)
太平洋,协助美军陆战队在年内发动战略进攻。不管是哪种结果,都意味着中国的战略被动局面将维持到二零五三年。随着美国的战争动员工作全面开始,中国在二零五三年首先要考虑的将是如何进行本土防空。 由此可见,“约叙战役”的战略意义远大于战术意义。 战斗打响之后,即便情况严重不利,以色列国防军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是都失之交臂。 十六日凌晨,以军首先在戈兰高地方向上发起猛攻,随即在南黎巴嫩发动进攻。 巴拉姆的意图很简单,通过在这两个方向上的猛攻,消耗敌人把预备队投入到无关紧要的地方去。 对于一场战略性质的进攻来说,打掉敌人的预备队比突破敌人的防线更加重要。 要知道,只要敌人有足够的预备队,就能及时堵上防线上的缺口,而进攻一方则得在防线上消耗更多的兵力。 战后,曾有人就此指责巴拉姆,说他葬送了以军。 在这些人看来,巴拉姆在戈兰高地上的猛攻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的战术不但不具备运动战的特点,反而退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即以打阵地消耗战为主,而运动战本身就是以军的强项。按照这些人的观点,巴拉姆应该集中力量撕开叙军防线,然后进行大纵深突击。 显然,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经过叙利亚国防军十五年苦心经营,再加上以军之前的防御部署,戈兰高地早就变成铁板一块了,根本没有适合进行装甲突击的条件,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