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八章 广泛动员 (第4/6页)
,印度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五,而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仅有百分之六十。此外,印度每万人享有的医疗设施也由原来的不到一座增加到了三点五座。根据印度在二零五零年做的全国人口普查,人均寿命已经提高到五十八岁,恢复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前的水准。在生活环境上,印度的人均居住面积由二点三平方米提高到了四点七平方米,人均日摄入卡路里由一千八百大卡提高到二千七百大卡,基本上摆脱了贫穷。 当然,这些粗略的统计数据还不能完全说明印度的变化。 根据国际机构在二零五零年做的统计,印度的基尼系数为四点二,而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高达五点八。 这个数据表明,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后的五年间,印度的贫富差距大幅度缩小。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印度社会逐渐趋于稳定。 毫无疑问,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到大战爆发前,印度已经基本上恢复了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创伤,成为南亚地区产值最大的工业国。 当然,这并不表明印度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 与当初的中国一样,印度在工业化道路上也选择了类似的方法,即首先发展轻工业,以此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准,在完成了基础积累之后,再稳步发展重工业,最后才是向高端工业进军。 对印度人来说,这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与更好的生活环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