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数量致胜 (第6/6页)
以完败收场,后一次则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取胜。也正是这两次预演,让牧浩洋与戚凯威坚定了推进陆军战术改革的决心,并且为随后启动dy-2项目提供了机会。原因很简单,以dy-1为主力的战略空运力量,还不足以确保取得胜利。 当然,在大力发展战略空运力量的时候,中国空军没有忘记战术空运力量。 只是,在战术运输机项目上,起主导作用的不是空军,而是陆军,因为在新的战术体系下,战术运输机就是全电动的倾斜旋转翼飞机,而这些飞机主要供陆航使用,与空军基本上没有关系。 当时,空军的另外一个大项目就是战略轰炸机。 相对而言,战略轰炸机项目的进度在第六代战斗机之前,只是在二零五三年的时候,空军还看不到进行战略反击的苗头,而针对已有的作战任务,h-30就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研制新的轰炸机。 结果就是,空军再次选择以改进现有轰炸机,扩大产量为主的发展路线。 所幸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在全面战争中,不管轰炸机的性能有多么先进,首先都得夺取制空权。反过来,在已经夺取了制空权的情况下,即便轰炸机的性能不够先进,也能执行绝大部分战略轰炸任务。 由此可见,空军装备建设,主要就是扩大现有作战飞机的生产规模。(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