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八章 数量致胜 (第2/6页)
行的打击任务中,百分之百可以用其他作战飞机实现,只是作战效率与战损率会有所增加。显然,在全面战争时期,军队考虑的不是作战效率与损失率,而是作战平台的综合效费比。说得直接一些,就算能把作战效率提高一倍、战损率降低百分之五十,如果采购与维护成本提高了十倍,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因为空军完全可以通过增加传统战斗机的采购数量,获得相当的作战能力。 更要命的问题是,“常规型”根本就不存在研制的必要性。原因就是,j-31/j-33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通过改进就能在主要性能上达到空军提出的性能指标,比如把最大机动过载提高到二十五g。 当时,沈飞已经给出了明确答复。 此外,战争爆发后,成飞关闭了j-30/j-32生产线,转为生产j-31/j-33,也给出了类似的答复,即利用这几年前出现的新技术,能够在j-31/j-33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基本上能达到第六代“常规型”的战斗机,而且研制成本与生产成本仅有重新研制的百分之四十,作战效率却能达到重新研制的百分之八十。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空军干脆暂时停止了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 准确的说,是停止了“常规型”的研制工作,“亚轨道型”则减慢了速度,大部分研制以技术储备为主。按照空军在二零五三年五月底提交的规划,只有在明确了美国正在研制亚轨道战略轰炸机之后,才会启动“亚轨道型”的研制工作,在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