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兵压境 (第2/5页)
军航空兵联队,兵力控制在五万人左右,与其他甲类集团军相当,不再是独一无二的重装集团军。 对第三十九集团军来说,这样的裁减是有利的,比如丢掉了沉重的后勤保障负担。 按照战前的编制,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后勤保障总量是其他集团军的一点五倍,更适合在本土作战。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已经证明,绝大部分时候,增大集团军的编制规模并不能有效提高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即便在战术层面上,编制规模的大小也不是决定战斗胜负的主要因素了。 综合这些情况,第三十九集团军在参战前就完成了瘦身工作。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第三十九集团军仍然是中国陆军中的王牌部队,战斗力绝对排在前两位。 只是,在阿赫图宾斯克战役后,第三十九集团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不是rou体上的打击,而是心理上的打击。 在第三十九集团军身上,中国陆军存在的一个问题暴露了出来:迅速扩充军队规模导致官兵素质降低。 前面已经提到,在战争爆发后,戚凯威开始破格提拔士兵担任军官。 虽然戚凯威早就有所准备,即在和平时期,中国陆军的建设以培养骨干人员为主,以便在大战时迅速扩充军队规模,因此除了军官,士兵也获得了很多培训机会,军士在士兵中的比例超过了八成,而几乎所有非专业性军士都能在进行简单培训后成为基层军官,这就意味着,中国陆军中有将近四十万基层军官储备人才,而在大战时期,能够在此基础上把军队规模迅速扩充到四百万以上。但是在进行扩充的时候,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即迅速扩充兵力必然会导致官兵素质下降,从而导致军队的总体战斗力下降。当时,带头反对的就是魏成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