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_第一百二十四章 厚积薄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四章 厚积薄发 (第5/6页)

是中国海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坚力量。

    当然,“长城”级更是当时中国海军唯一能够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攻击潜艇。

    要知道,要到第四批次的“金枪鱼”级服役,全电动潜艇才具备在远离基地一万多公里的地方独立作战能力。在此之前,只有攻击核潜艇具有远洋作战能力,全电动潜艇要么在基地附近活动,要么伴随舰队活动。

    事实上,在大战初期,“长城”级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舰队活动。

    主要原因就是,全电动潜艇采用的是泵喷射推进系统,在航速超过三十五节之后就没有任何静音优势了,而在大战期间,舰队有百分之八十的时候,航速在三十五节以上,很少以低于三十五节的速度航行。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即便“金枪鱼”级的最大航速能够跟上航母战斗群,也很难发挥作用。如此一来,真正能够伴随航母战斗群活动,而且为舰队提供反潜掩护的,就只有“长城”级了。

    可以说,也正是无法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海军才要求“金枪鱼”级的潜航距离不得低于两万公里。因为只有达到这个级别,全电动潜艇才能取代攻击核潜艇,奔赴敌方控制的海域执行破交作战任务,从而让攻击核潜艇回归原位,伴随舰队作战。同样也是这个原因,海军才会咬紧牙关,大批量采购“长城”级,取代在航速上达不到要求的099级与097级,以及在静音上达不到要求的全电动潜艇。

    此外,“长城”级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即开启了潜艇的标准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