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四章 厚积薄发 (第4/6页)
240型钢材的生产难度太大,加工也十分困难,导致“长城”级的壳体成品率连百分之十都不到。换用hy-180型钢材后,不但钢材本身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加工难度也大大降低。 又比如,从第五批开始,“长城”级换上了jh-45c型反应堆,输出功率由三百兆瓦降低到了二百四十兆瓦。虽然其最大潜航速度因此降低了两节,但是反应堆的采购价格直接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如此一来,第五批“长城”级的建造成本又在第三批的基础上降低了百分之十。 此外,大批量建造具备规模效应,也能降低建造成本。 到最后,“长城”级的建造成本降到了第一批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如此一来,“长城”级成为了一种相对廉价的潜艇,至少与其战斗力相比,算得上是比较便宜了。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总共采购了四十六艘“长城”级,算上大战前的四艘,总建造量高达五十艘。因为在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的其他几级攻击核潜艇的数量都不多,而是秉承了不断改进的传统,所以在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城”级是中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的攻击核潜艇,也是全球建造数量第四多的攻击核潜艇。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大战期间,“长城”级的出勤率一直名列前茅。 当时,印度洋舰队的一艘“长城”级在执行远征大西洋的作战任务时,创造了持续部署三百八十八天的世界纪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城”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