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5章 以善人则大臣安 (第3/6页)
决不能继位,与之相比,昌邑王贺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还能破除注定会在天下流传的谣言。 事情走到这一步,霍光的党羽们也不敢大意,田延年便低声建言道: “大将军虽决定使昌邑主丧,然不可不慎,昌邑王毕竟是十多年的诸侯,入朝时藩邸旧臣必定追随,一如当年孝文入长安,便有薄昭、张武、宋昌等相伴左右。” 汉文帝初入长安,多亏了这些代邸旧臣辅佐,才在未央宫中立住了脚,然后便慢慢着手对付周勃、陈平了。 和被霍光牢牢监视,连金赏都在给大将军打报告的大行皇帝不同,昌邑王的旧臣规模庞大,不乏有才干者,天然能得到新君的信任,这将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昌邑国有哪些臣僚?” 霍光看向御史大夫蔡义,蔡义便将名单一一报上。 “汉制,王国置相、中尉、太傅、内史等各一人,皆二千石,又有郎中令、少傅,秩千石。” “安乐,巫蛊事时为北军粮吏,举咎护军都尉任安,迁官,始元五年为昌邑国相,统众官,总纲纪辅王。” “王吉,琅琊人也,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后举贤良,参与盐铁之议,元凤二年,为昌邑王中尉,掌武职,备盗贼” “郎中令龚遂,山阳人也,以明经为官,始元六年至昌邑郎中令,护卫左右。” 按照七国之乱后大汉管理诸侯的新规矩,相、中尉、傅不得与国政,辅王而已。其实权在内史,治国如郡太守、都尉职事,有权调除吏属,向长安负责。 所以汉初时,王国相经常跟诸侯王相爱相杀,是高风险职业,七国之乱后,一来诸侯王没了实权无力造反,二来国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