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一章 汉冶萍(四) (第1/5页)
“最后一个备胎了,空气胎走起来更方便省力,但是不如实心胎耐用。"司机将轮胎丢进后备箱。 只是这里不能补胎,拿到店里还是能补,现在的轮胎都是天然橡胶制成,像这种充气的轮胎一条二三十块。 即便补不了也能卖废品,天然橡胶可以回收再利用。 "这里距离大冶铁矿还有多远?"林平之看了看天,阴沉沉的,春雨季节到了。 在泗水长大,不时往来青帝国与泗水的林平之,看着中部地区的环境,还挺新奇。 “咱们早上才出武昌,一路兜兜转转,加上地不好走,大概还有三十公里吧?直线的话。"司机掏出地图看了看,地图极其抽象,他也不确定。 他也不是简单的司机,而是司机加卫兵,和视察萍乡煤矿不一样,这一次林平之轻车简行,只开一辆卡车去,连司机一共四个人。 1892年,大冶铁矿至长江边的一条18公里长的铁路通车,矿石从矿区通过铁路运到码头,然后水陆运到钢铁厂。 这也是大部分人常走的道路,不过林平之这次并没有告诉青帝国的官员,也就没有能力走这条线。 对地方上有控制力的张南皮被调走了,林平之打着铁良的旗号,一路以来可谓是畅通无阻,这次来汉,也是打着视察铁厂的名号。 对着铁厂里里外外看了一番,产量及技术水平上,在吸收了一部分南华淘汰的美国二手货后,技术上达到了1880年水平。 不过工人依旧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只有大师傅——按南华标准是中级技工的等级,一个月才五块四角光绪银元,还要被工头抽二成。 普通工人每月不过两个银元,是每月,算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