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三十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三十四) (第3/9页)

那种说法以为是“故曰"浚恒,贞凶,无攸利"矣”的来历。

    而“浚恒,贞凶,无攸利”其中的“浚”字通假,意思是“止”,“退”。“恒”是指恒守道德而讲的。“浚恒”:意思是不能坚持道德品行。本句意是:若不能坚守道德,其结果就是坏事情,也没有什何有利事情的。这自然是“贞凶,无攸利”的坏结果了。这句在《周易·恒》里开篇内容是从不能“恒守道德”的不利一面来论述的,此句应通篇考虑在篇中的意思,而通篇的中心是“恒其德”。那里有什么“六四”爻位“正邪”之说呢?

    我们再看对所谓九三爻辞内容“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的注释。

    荀爽的注释是:“与初同象,欲据初,隔二。与五为《兑》,欲悦之,隔四。意无所定,故“不恒其德”。与上相应,欲往承之,为阴所乘,故“或承之羞”也。贞吝者,谓正居其所,不与阴通也。无居自容,故“贞吝”矣。”

    看荀爽注释里出现的三个“故”说,是荀爽从卦象爻数里穿凿附会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这三句话的来意。

    如荀爽说的“与初同象,欲据初,隔二。与五为《兑》,欲悦之,隔四。意无所定,故"不恒其德"”。

    这荀爽既通过卦爻里初爻、二、四、五爻之说,又通过卦说上的互卦所得《兑》卦取象之说,而言之确凿的就认为是“不恒其德”了。这说法真是荒诞不经。

    而对《周易》里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早在《论语》一书里记载孔子所引用,而阐述事理运用的恰到好处。为何《周易》里的文辞在“象数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