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86章 (第3/3页)
,她所有的转世都没有活过七岁, 通通被玉皇朝找到防患于未然, 顺便当肥料了, 所以能获得的记忆也相当有限。 楚摘星至今对儒门的了解和普罗大众没什么不同。 即便是四海会中秘不外宣的的资料, 对儒门也没有什么多余的笔墨。 因为儒门那位创始者秉直道而行, 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处事准则,儒门对外向来没什么秘密,就连如今门内关于偏向保守的中庸之儒, 与锐意进取的法学之儒的争执都毫不避讳的摆在明面上。 创始者九日悟道, 立地成圣。 虽然不是能重演地水风火, 真正的天道圣人, 但也是非常了得。否则也做不到浩然正气如长河, 一言震退百万兵, 把一个圣字担得稳稳当当。 后继者前赴后继, 不到三千年出了六位半圣。 更难得的是,这个流派对灵根的要求极低, 只需读书明理, 领悟其中精义, 再配合儒门特有的心法口诀,修为就能水到渠成的提高, 基本不会遇到什么心境关隘。 最为理想的情况是,一个天赋足够高的读书种子, 只需要用总造价不到十两银子的四书五经就可能成为圣人。 如此低的门槛令凡有儒门存在的世界,平民百姓都会咬咬牙买上几本书籍, 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创造一个奇迹。 于是不出万年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最受平民喜欢的门派。 还别说,时不时就有几个不适合走其他道途的修士,在转入儒门后大放异彩,良性循环下选择儒门的修士与孩子越来越多。 即便到现在也没哪个天才完成一步登天的奇迹,再刨除楚摘星那些瞧不上的中庸儒的无用思想,儒门的确在传播知识、敦化风俗、提高百姓集体素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且卓越的贡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