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55章:温病学派 (第1/4页)
中医学中的温病学说,远在《黄帝内经》里面已有提及,《难经》以及《伤寒论》里面都有叙述。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热论》:“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在《难经》里面提到的“湿温、热病、温病”等几个外感发热病的名词,被后世温病学著作中经常引用。 《伤寒论》总结了公元二世纪以前对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经验,同时也叙述温病的证候,是以病初起时“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指出不可误用汗法。这给后世温病学说的成立,并主张用辛凉清解的治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公元三世纪晋代医家王叔和的见解,认为温病的感染是由于四时不正之气,并有新感与伏邪之分。 公元七世纪以后,对于温病学说继续有所发明。《诸病源候论》把温病列有二十二候;《千金方》里面载有治疗温病的方药;《外台秘要》列有温病门,记载了温毒、温热、温毒发斑以及冬温、冬温发斑等。 宋、金、元时代四大医学家之一的刘完素,他对热性病的认识,用药主张寒凉,这对温病的治疗,起着先导作用,因此,他被誉为温病派的创始人,奠定了温病学派的基础。 明末医学家吴有性写成《温疫论》以后,更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为一门专科学问,创造了前提。 公元1641年,政治**,清兵入侵,人民生活困苦,疫病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