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1章 评判 (第3/4页)
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后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 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 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rou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 细细梳理来,鲁庄公这个人还是有许多优点的,首先是虚心纳谏?,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 朝纲上下,惟圣旨是从。 君臣纲纪十分严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王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无可摧毁和替代的,因此,国家大小事情,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鲁庄公面对“齐师伐我”,已经“公将战”。 也就是说鲁庄公对这场战争何去何从,已经有了安排和布置。 而曹刿作为一介武夫却敢公然提出反对意见,这不是找死吗? 此时,战事紧急,容不得半点怠慢而鲁庄公也准备好应战了,于情于理上都不会接见曹刿,但是鲁庄公并没有高高在上,也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百姓而拒绝接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