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七十五章 黑心药厂和慈善机构的再次助攻 (第6/8页)
在发达国家,很多药品在市场上无人问津或者在仓库中大量积压,最后白白浪费。 于是就有好心人提出,政府应鼓励制药企业增加药品捐助。 不过,这些人之所以如此积极,并非真的乐善好施,而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损失,甚至还能从中渔利。 在制药业极为发达的鹰国,这一现象最为典型和普遍。 根据税法规定,如果企业基于人道主义原因捐赠某种产品,即可要求退税,其数额最高时可达到其基本生产成本的两倍。 这一政策的本意是好的,可就是太容易被企业钻空子了。 制药公司经常会遇到药品过期,销路不畅或者面临淘汰等问题,解决方式无非两种,一种就是将其焚化,这一做法必须符合严格的环保标准,因而成本高昂;另一种就是把这些有问题的药品捐给慈善机构,并依法向政府申请退税。 即使最愚蠢的商人,也能看出这两种方式哪一种对自己更有利。 于是,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西方制药公司便打着热心慈善事业的幌子,不择手段地‘增收节支’,向菲洲等地区捐赠大量滞销以及临期药物,以免除焚化成本,并向政府获取大量退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所有捐赠药品在运抵受援国时,必须有一年以上的有效期。 这些药企捐赠的药物基本上都是即将过期的,往往还剩下几个月的有效期,或者是刚过期的药。 这种属于擦边球,但也是被默许的,毕竟临期药物还是有一定疗效的。 像这样直接捐赠过期好几年的药物,已经算得上恶性违规了。 而且塔基心里还有一些揣测,像一些标签不明的药物,很可能没有得到销售许可,更不是世卫组织所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