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8 (第3/4页)
回响,公众想知道你作为当事人的想法和经历,希望能跟你做个采访。” 杨清水:“首先,那人不是炸弹客,这些言论会影响他的判罪,我顶多会说他是……热爱化学的错误示范。第二,他不是我劝下来的,是旁边这位智勇双全的刑警给一脚踹下来的。” 镜头上移,被林知律伸手挡住,“我拒绝上镜。” 这并不是公众关心的点,游丽追问:“其实我们是想知道杀手集团跟器官贩卖两件大案,你在当中扮演什么角色?” 勇救自杀者,阻止一场爆炸案发生,也许能当上一周的热点新闻,然而真正让讨论发酵,杨清水这人面目清晰起来的,是当时被围观者拍下他劝说李行义的那一段话。网络上从不乏挖掘谈资的动力,说到趣味性,案子不及故事,故事不及人物,杨清水这人勾起了网友的好奇心,他们开始收集资料,调查他言论的真伪。 网友们纷纷化身福尔摩斯,把相关案子的警方通报、传媒报道一点不落网罗,掰开了揉碎了分析,竟然发现解救行动新闻照上坐救护车裹着保暖巾一脸无辜的受害者是杨清水,电视台采访周边时掠过一个双手纱布扎成一对猪蹄的身影也是他,通报说提供关键线索的杨某某,诱敌潜入地牢的热心市民杨先生……几乎每一处调查的节点都能找到杨清水的踪迹…… 分析帖渐渐演变玩梗帖,网友们热衷起在报纸杂志上玩“大家来找茬”,分享今天又在哪找到疑似杨清水的照片视频,加上帖子不时出现知情人佐添盐加醋描述他神乎其神的侦探技巧,杨清水俨然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 媒体嗅到新闻价值,都想找到本人做专访,抢在同行前面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