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68节 (第12/13页)
,总不是办法。不能贩运到天下,铁监年年存铁,终会废弃炉子,铁监就没多大意思了。除了铁矿石,铁监现在运量最大的就是煤炭。依我之意,是在人来了之后,反正产的铁卖不出去,先把到煤矿的这一段路铺上铁轨。” 轨道运输不稀奇,历史上不是因为有了蒸汽机造出火车才有铁轨,而是先有铁轨才造火车。秦朝始皇帝混一宇内,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车之所以要同轨,便是因为重要道路,因为年深日久,车辙很深,形同轨道,车轮刚好卡在里面行走。 铁监产量爬升太快,到这里来的铁贩太少,产的大量钢铁积压。杜中宵便建议,从铁矿到铁监之间建造铁轨,方便运输矿石。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矿石来时是下坡,上坡回去空车,不需要特别动力,用人运输也很方便。铁监制了一批运输车,代替了人扛肩挑,大大节约了人力。因为道理简单,好处显而易见,苏颂和柳涚都支持,此事非常顺利。 一边在研制蒸汽机,一边铺铁轨,杜中宵必然向火车上打主意。 铁道运输的两个关键,一是蒸汽机。这机器的用处多种多样,好处看得见,摸得着,没有人反对在上面花钱下功夫。而且按着那群研究蒸汽机的人的进度,这两三个月,新的机器该出来了。另一个,就是铺设铁道需要大量的铁。而铁监这里,随着产量急剧攀升,大量钢铁积压,反而不是问题。 所有的条件具备,杜中宵要造第一条试验线火车了。 苏颂参与了蒸汽机的研制,对此并不意外。那机器自重太大,制造普通的车辆,道路要求太高,实用性不大。但如果运行在铺好的轨道上,则可以发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