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68节 (第10/13页)
可是一点不低。没有水运,是无法降低运费的,一百里也比一千里水运便宜不了多少。煤球炉吸引人的,是其控制火力的方便性,外面煤球卖的并不便宜。 石桌下面就是一个大煤球炉,火力很旺,烤得桌面暖暖的。 两人落座,杜中宵让一边的士卒取了两个包袱来,交给苏颂和柳涚。两人不知里面是什么东西,心中好奇,急忙打开,却见是一件锦袄。 杜中宵道:“春天的时候,在青台镇种了些草棉,秋天收了。我家里用棉花制了几件锦袄,你们每人一件,穿了御寒。” 柳涚急忙推辞:“这样珍贵的东西,下官如何敢收?” 杜中宵道:“营田务地里种出来,何谈珍贵?等上两年,此物遍种襄邓间,自然就成平常之物。” 此时棉花很少,价格昂贵,是稀罕之物。偶有棉花织成的布,价格还要高于绢帛。至于用棉花制袄做被,那更是想也不敢想的。此时常见的御寒衣物,里面填充的是丝绵,丝绸的副产品。官员俸禄,每到冬天依品级不同,都会发一定数量的丝绵御寒。 认真来讲,丝绵的效果比棉花好得多,成本也高得多。棉花普及之后,蚕丝被的档次不知比棉被高到哪里去了。只是因为罕见,杜中宵现在还可以拿来送礼。 丝绵价高,民间百姓不可能人人买得起,平民的御寒衣物里面填充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芦絮、鹅毛,甚至杂草都有。棉花普及,最重要是惠及普罗大众,对富人倒并不重要。 两人再次谢过,收了杜中宵送的棉袄,认真放起来。 酒过三巡,杜中宵道:“这几个月,铁监里又建了两座高炉,都顺利产铁。有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