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3节 (第8/9页)

耽搁了几个月。最近这些日子勉强能动,才走回县里来。”

    杜循一边说着,一边不忘继续抓酒糟。

    杜中宵在一边看着,明白是他这一路上吃了太多的苦,尽量多弄食物几乎成了本能。默默地上前抓住父亲的手,口中道:“阿爹,我们回家,回家有吃的。这些酒糟,就留给别人吃吧。”

    听了这话,杜循不由瞪起眼来:“你说的什么话!唉,你年纪幼小,没有经过没饭吃的时候。孩子啊,我说给你听,你饿得急了——那滋味真不好受啊!”

    韩练看着杜循的样子也是可怜。想当初过了发解试的时候,杜循也曾风光无限,与几个一起发解的举子在县城里吃了几日的酒。人人都知道他们是新发解的乡贡进士,无不奉承。也正在那个时候,韩练认识了杜循,只是杜循不认识他罢了。

    没想到几个月前意气风发地离去,最后却铩羽而归。看着杜循的样子,韩练心中无限感慨。都说读书人体面,不知看了杜循现在的境况,还有多少人愿去读书科举。

    真宗皇帝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杜中宵前世就耳熟能详,常被大人用来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在他的印象里,古代的读书人都是上等人,风花雪月的日子。现在却是知道,书好读,但要把读的书变现却不容易。穷人家的孩子,书买不起,又上哪里读去?这个年代,州县并没有普遍立学,能够请得起私塾先生的无不是富裕人家。要想读书,要么是家境宽裕,要么便如杜家这样,耕读传家,有祖辈传下来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