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19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94节 (第2/11页)

    康员外掏了钱,买了两件棉袍,让随从拿了,一起向前继续逛去。

    现在唐州种出来的棉花质量着实有些差,用来纺纱织布,质量不高。杜中宵吩咐营田务,一边继续改良品种,另一边制了这种棉袍出来,先赚些钱再说。这实际上就是后世的军大衣,杜中宵小时候在农村最常见的冬天御寒衣物。裁剪简单,不怎么挑身形,适于批量生产。一件售价大致是一贯钱,刨去各种成本,一亩棉花能够赚一二十贯钱,比种粮食划算多了。

    走过了卖布匹衣服鞋袜的地方,到了一处路口,四处一看,都是卖各种日用品和糕点粮果的,康员外道:“这种东西,家里不知道有多少。这里既然是百货齐汇,应该有些不是本地产的吃食。哪里有卖水果之类的,我们过去看看。日日吃桔子,家里的人着实有些腻了。”

    蒋员外指着路边的一块牌子道:“那上面不是写前,向前走不多远就是卖水果的地方。”

    依着路牌,几人向前走了不多远,就到了水果摊首。看路边摊子上,各种水果琳琅满目,摆得满满当当,康员外喜道:“这才有些意思!如此多的水果,不是外面能比的。”

    顺着过去,看最多的还是本地产的柑桔之类,以及木瓜、甘蔗等等。此时地气偏暖,很多后世产于岭南的水果,荆湖江南一带都产。便如木瓜,不但是襄州本地很多,就连洛阳都有名品。甚至荔枝也可种于襄州,只是品质不好,比不得川蜀地区和福建路。倒是此时广东的荔枝品质最差,但产量最多。

    后世关于荔枝最著名的几首诗之一,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常让人误会此时岭南的荔枝好,其实是多且便宜。苏轼被贬,收入不高,经常这样穷乐呵。就像到黄州吃猪rou,最经常被拿出来证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