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71节 (第12/13页)
百文一把镰刀,除去原料,自己打制一把的工钱也不止此数。卖给外地商人的,明显是次品,有的是钢质过软,有的是淋口不好,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价钱跟京西路的商人一样,让人实在不甘心。最让姚富恼火的,是铁监不允许挑挑拣拣,付了钱后拿到哪把是哪把。如果允许挑拣,姚富可以专选那些淋口瑕疵的,自己回去重新加工一下就是了。淋口不难,技术传开,很多地方的铁匠都会了。 铁监这里,聚集了附近几路的客商,以京西路和两淮路为主,陕西路和荆湖路的少一些。此地不但是商贾云集的地方,也是技术交流之地。大家来自天南海北,交流经验,加上从铁监所学,不少技术迅速传播。姚富就学会了生铁淋口,还学了铸件退火,回去都用得着。 除了犁,农具中最受欢迎的是镰刀。一把好镰刀,可以卖出别人数倍的价钱,铁锨和镢头就没有这么大的差别。人工收割,镰刀好坏非常重要,影响收割效率,好的工具一个人可以做两个人的活。而且磨损很快,别人能用两三年,差的一季就要换几把,差距非常明显。 姚富见了聂盛贩的镰刀,羡慕不已。他是个行家,一看那做工,那钢口,那结构,就知道回去非常好卖,而且经久耐用。上面铁监的字号,一年就可以打开市场。可惜铁监不在两淮路找经销商,不然自己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两淮路虽远,因为一路水运,运费其实并不比洛阳贵。 姚大郎从面回来,拿了一支竹签道:“阿爹,我们明日装货。我与发货的黄主管讲好了,今日请他吃个酒席,明日发些好钢给我们。那钢锭看着一样,我听人说了,其实大不相同。” 姚富听了,在喜道:“我儿甚是伶俐,是个会做事的!我跟你说,不但是钢锭不一样,就连他们卖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