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经天纬地_第四十六章:出巡柴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出巡柴桑 (第1/4页)

    罗贯中他老人家的《三国演义》,崇刘抑曹,更是把孙权,完全描写成了配角和打酱油的,因此即便熟读三国,人们也还是会对东吴一派势力产生不少误解。

    实际上,表面风平浪静,一堂和气的江东局势和君臣关系,远没有那么单纯和谐!否则,又怎么会发生孙韶乘机叛乱的事情呢?这肯定是长期积累的矛盾,突然爆发所致!

    同样,孙权与周瑜、张昭等人,实际上是存在分歧和芥蒂的,并不是铁板一块!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周瑜对孙氏政权的忠诚度,可实际上两个人相处得并不算融洽!

    问题主要是出在孙权的心态上,他长大了,也想独掌大权,原本掌握权力的周瑜和张昭,便由柱国重臣,成了绊脚石。正所谓功高盖主,孙权已经越看周瑜越不顺眼,周瑜呢又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才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周瑜英年早逝后,周氏一门便彻底销声匿迹了,他的后代再没有人建立功勋,甚至连名字都让人很陌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孙权虽然厚待了他们,却压根就没有给周氏后人任何建功立业的机会,足以可见孙权心里对周瑜其实是早有不满的!

    自古以来,权臣大多都是这样的结局,尤其是那些功高震主,进退失据的权臣,死后几乎都遭到了清算,原因无外乎他们活着的时候,权柄过重,君弱臣强,使得君王的心里,早就埋藏下了怨恨的种子,待其死后,生根发芽了!相比较而言,孙权厚待周瑜子嗣,联姻连亲,封官加爵,已经算是很有良心的善举了!

    眼下,孙权也是好不容易以“西路为主,必公瑾以镇”的借口,把周瑜赶去柴桑领兵,总算让他离开了权力中心吴郡,搬开了这块绊脚石,可现在,面对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