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24 (第2/4页)
王献之拱手,组织过语言,将打好的腹稿和盘托出。 事情僵在这里不是办法。 按照桓容的意思,乱归乱,真起了兵祸,遭殃的还是建康百姓。 经过书信商量,针对朝中局势,桓容提出建议,由王献之和王彪之共同斟酌定出条件,希望能兼顾双方利益,将随时可能爆发的兵祸消弭于无形。 太后临朝势在必行,不容更改,这是谢安的底线,同时也是王献之和王彪之的。 一来,作为提出太后摄政之人,琅琊王氏自然不能自打嘴巴,当着谢安和王坦之的面反口;二来,涉及到士族利益,大家必须站到统一阵线。 不然的话,琅琊王氏别说再起,很快就会成为士族公敌。 有得必有失,想要坚守住底线,在其他方面就要妥协。 王献之提出,太后临朝之后,只听政不决事,凡政、军要务均须问顾命大臣。待到天子冠婚,则政归天子。太后还于后宫,顾命大臣留于朝堂辅佐,仍可督视天子,行周公故事。 简言之,双方各退一步,郗愔点头同意太后临朝,不再横加阻挠;王谢士族尊重他顾命大臣的地位,并会上请天子,授他丞相一职。 这个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能将争斗拉回朝堂,不至于刀兵相向,使得兵乱建康,给他人可趁之机。 同时,双方分权也买下隐患,使郗愔和王谢士族彻底站到对立面,几乎不可能合作。 有了这个空隙,桓氏便有了机会,相当于桓容有了机会。 作为事情的发起人和执行者,琅琊王氏终于从实在意义上成为桓容的盟友,今后想要稳立于朝堂,继续同各方势力争锋,甚至更进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