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七章 宣州定窑(一) (第2/4页)
。他的话让向北寒高兴之余,还有一点点的羞涩。 收起慈爱的笑容,杨起荣转脸,认真地看起了工作台上的“白釉刻花方瓷盘”和定窑的“倒扣芒茬”大碗。 仔细端详了良久之后,杨起荣抬眼说道:“小北!这只盘子你入手的时候是怎么断代的?是什么窑口的?” 向北寒心里也是很紧张的,眼前的三位老师可都是文物鉴定领域泰斗级的专家,能这么向自己提问题,是考验自己,更是培养自己。 “这只‘白釉刻花方瓷盘’可以肯定够辽代。我现在不敢肯定的是,它的断代能不能再往前推一点,窑口能不能再往高档窑口靠一下,再就是,它的级别是不是够官。” 向北寒说的这三个瓷器鉴定项目,完全可以决定一件瓷器的最终价值。这其中就包括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杨起荣用眼神和李肖、邓伟伦交流了一下,微微点点头。他们心里都略微地感觉到了吃惊。以向北寒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能在瓷器鉴定上考虑的如此周全、细致,是非常不容易的。完全超越了三个人当年入行时候的成就。 “小北!那你说说你究竟怎么考虑的。” 杨起荣接着问道。 向北寒略微犹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朗声说道:“对于瓷器鉴定,我还只是刚刚入门。从我学习了解的中国瓷器发展情况看,历朝历代在制胎、修坯、彩绘、上釉、烧造……全过程的大致工艺是相通的。如果把唐朝的瓷器与清朝的瓷器放在一起,外行人都能区分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