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十、武器的进步 (第3/4页)
而哈里克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种上部弹匣供弹的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引起所谓的专利纠纷。 当李海顿在第一眼看到ka1909机枪时,恍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捷克式?zb26轻机枪?哦,当然不是,只是两者太像了。 这种轻机枪很快得到了陆军部的认可,陆军在1911年订购了首批40挺样枪。这款轻机枪最终被命名为卡尔森1911轻机枪,最终陆军部在1912年下达了采购4000挺ka1911轻机枪的大订单,海军方面也订购了600挺。 伊斯莱亚在帝国军工方面的另一贡献是各种小口径的火炮,虽然在大口径火炮领域无法与斯柯达公司竞争,但伊斯莱亚公司独辟蹊径,在小口径火炮方面却自有独到之处。 早期的火炮最初采用炮架结构的刚式助退复进方式,这样很容易造成火炮在发射后由于后坐力的作用导致炮架移位,为再次调整着弹点增加了难度。在十九世纪末,各国已经开始研究为火炮填加液压制动装置了。 德国人采用的是弹簧式液压助退复进装置,这种助退复进机在18.95年研制成功,顿时成为了德国人的骄傲。他们认为他们完美地解决了火炮在发射后的助退复进难题,德国人总是容易目空一切。实际上法国人在随后就改良了德国人的设计,18.97年他们在法国的陆军火炮上安装了一种类似气缸活塞式的液压助退复进装置,才算完美地解决了陆军火炮助退复进机的难题。 活塞式气动液压助退复进装置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