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的崛起_六百六十、往事+贸易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百六十、往事+贸易网 (第5/6页)

上升到国家层面,别说一成,就是一个百分点都是巨额。

    之所以如此,是也因为王府南北贸易的带动,商税收入大涨。

    李星洲参与了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的筹算,如今景国全国税收,农税只占百分之三十七左右,剩下的大头都是商税。

    当初宋朝中期以后商税占据了国家财政收入七成,农税只占三成。

    这点其实非常有趣,光这点,宋朝在古代王朝中就非常值得研究。

    以明朝作对比,明朝重商抑农非常严重,商业税一开始收,后来干脆不收了,可结果是什么呢?

    官僚把持商贸,商业不存在公平竞争,农民成为最苦逼的一群人,国家财政靠农税,打仗,修长城等等要钱怎么办?加税!最后加到底层农民头上。

    宋朝重商,却是财政大头是商业税,农税从开国之后越来越轻,到商业鼎盛时候,几乎忽略不计,底层百姓负担越来越小。

    如果不是对外战争疲软无力,抵挡不住北方崛起的金国,蒙古,加之连年不断的战争。作为一个底层百姓,活在大宋,会比后来的明、清这样重农抑商的王朝要幸福太多。

    所以明、清这样极度重农抑商的王朝走向末路并不奇怪。

    这就是很违背一般人的常识,重农抑商的王朝农民苦逼,赋税严苛,苦不堪言。

    而重商的王朝普通农名反而负担很轻。

    其实道理很简单,很多人仇富,但仇的其实不是富,而是钱后面的权,或者说不公平的商业竞争。

    明、清忽视商业,其实就是无限放松对商业的监管。

    放任导致有权之人轻松把持商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