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二章 不战而退 (第2/6页)
在陆军选择的十四处渡河地点,首先以垂直机降的方式,让担任突击任务的作战部队在西岸控制桥头堡,然后再让工程兵用特制的挡板,在河道两岸圈出“静水区域”,然后就是等待河水冻结,再以同样的办法扩大“静水区域”,最后在“冰坝”合龙前,堵死河道,直接下汇拢处倾倒液氮,使河水瞬间凝固。为了防止“冰坝”因为水位升高,被水压冲垮,工程兵还得动用专门的钻探设备,在“冰坝”下放开凿出泄洪通道,让河水能够流动,从而降低水压。 可以说,这是非常专业的军事工程。 当时,中国陆军出动了上万名工程人员,花了一整夜,才在十四处渡河地点建起了十四条宽度超过两百米的“冰坝”。仅仅一天之后,从乌拉尔到阿特劳的数百公里河段就再次冰封了。 虽然一月二日,基尔萨诺沃的堤坝崩溃,但是只冲毁了乌拉尔附近的三座冰坝,随后水势就减缓,没有对下游的冰坝构成威胁。 随后,工程兵随后还想办法加固了冰坝,比如用钢筋对冰坝进行横向与纵向加强。 结果就是,即便美军炮击与轰炸冰坝,也没有什么效果,最多是炸裂了冰坝,工程兵只需要向裂缝里注入冷水,就能修复冰坝,而冰坝底部的泄洪道,则始终保证河水能够流入南面的里海。 这些冰坝,就是中国军队渡过乌拉尔河的桥梁。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十多座冰坝一直保持通行状态,确保了二十个集团军的一百多万官兵顺利渡过乌拉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