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七章 战略分歧 (第5/6页)
虽然通过战争宣传、增加物资供给量等手段,国内民众的情绪与国内社会环境都比较稳定,但是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即中国处于战略防御态势,掌握主动权的是美国,而且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难以看到反败为胜的希望。即便这是必要的、也是客观的,可是在政治上却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如何让更多的人相信,胜利最终属于中国? 显然,仅仅在防御上击败敌人,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反击、而且是决定性的反击才能带来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瀚林支持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大打出手,就是想尽快获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牧浩洋非常了解黄瀚林,也就趁机提出了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反击。 对黄瀚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太平洋才是主战场,中国要想彻底击败美国,就得在太平洋上取胜,也就得首先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反击,为接下来的战略进攻奠定基础。 问题是,在西太平洋上发动反击,必然会削弱大陆战场上的兵力投入。 更重要的是,海军依然没有掌握战略主动权,没有牢固的制海权,也就得在反击中大量动用战略空运力量。 戚凯威坚决反对,也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要知道,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产量就那么多,如果把重点放在西太平洋上,大陆战场上就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牧浩洋与戚凯威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