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 高歌猛进 (第5/6页)
打下来,更不见得能够守住已有的战果。 原因很简单:强弩之末。 收回西奈半岛之后,埃及一直将其当成战略屏障,不太重视基础建设,数十年来没有在运河东岸修建一条铁路与一条高等级公路,即便是普通公路,也只有三纵三横,大部分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的沙漠。 现代化地面战争,道路既是推进方向,也是后勤保障大动脉。 没有铁路,以色列陆军只能用卡车向前线运送物资,而卡车的效率远不如列车,普通公路的通行能力也远不如高等级公路。如果以公路的通行能力为准,最多支持十个旅在前线作战。结果却是,以色列陆军一口气投入了四十个旅。受此影响,以色列陆军最多在前线展开十个旅的兵力,其他部队都得留在后方,要么负责掩护补给通道,要么负责运送物资,要么充当预备队。也许这能够增强以色列陆军的持续突击能力,毕竟数量充足的预备队是维持进攻的必要因素,但是也限制了以色列陆军的突击强度,即没有足够多的兵力,根本不可能突破坚固防线。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陆军不是以色列空军。 在崇尚进攻的空军不同,在过去数十年内,以色列陆军的主要经验、以及因此产生的建军思想都来自打得异常艰苦的“赎罪日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陆军正是通过内线作战击败了强大的阿拉伯军队,为后来的战略反击打下了基础,所以以色列陆军一直把内线作战当成主业,通过顽强的防守挫败敌人的进攻行动,再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