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七章 负担得起 (第2/5页)
一代战略轰炸机的技术要求并不高。 按照空军在二零四五年底发出的招标意向书,新一代战略轰炸机不要求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突防速度只需要达到两马赫,最大飞行高度在一万八千米以上,具备最先进的隐身技术,最大载弹量在三十吨左右,最大载弹时的作战半径不低于四千公里,最大作战半径不低于七千五百公里。 以二十一世纪四零年代的技术水准,这些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当然,除此之外,空军对采购价格与维护成本提出了极为严厉的要求,即采购价格不得超过h-30的三分之二,保养维护成本得在h-30的基础上降低一半,地勤设备与h-30的通用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六十。 把这一点算进去的话,空军的要求就不算低了。 当时,总共有三家集团参与竞标,其中最有经验的是西飞集团与南飞集团,因为这两家国营企业是h-30与h-20的设计单位,还是两种轰炸机的主承包商与子承包商,而第三个竞争者是龙飞集团、振翔集团与华空集团联合组建的“中国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也参与了“j4”项目的竞争。 与“j4”项目一样,空军也要求三家企业提交详细的设计方案。 不同的是,最终三家企业都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即制造原形机,参加由空军组织的对比试飞。 到二零四九年底,空军公布了对比试飞结果。 让外界大跌眼镜的是,空军放弃了西飞集团与南飞集团,选择与中飞集团签署了工程制造合同。 当时,空军只提出了一个理由:中飞集团的成本控制做得最为出色。 中飞集团的设计方案也是飞翼升力体结构,即整架飞机就是一副巨大的机翼,发动机等所有设备都安放在飞翼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