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六章 取胜的基础 (第4/5页)
业率一直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后者,主要面向高级教育,即在结束三年的素质学习之后,学生将向大学提交入学申请、参与大学的入学录取考试。 最初的时候,参加素质培训的学生非常多,毕竟传统教育观念摆在那。 只是到二零五零年前后,社会风气发生了转变,主要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反而不如掌握了劳动技能的中学毕业生,而且大学毕业生在工作的前十年的收入,比中学毕业生低了百分之二十,随后十年与中学毕业生持平,要到二十年之后,才超过了中学毕业生,而在二十年之后,大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长的中学毕业生已经是所从事的工作中的骨干了,收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再说了,谁愿意在四十岁之后才发迹? 结果就是,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天平开始倾斜。虽然在大战爆发前,两者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只要发展下去,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就能达到平衡状态,从而避免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 要知道,大部分社会工作岗位,实际上都不需要大学生,技能娴熟的中学生就足够了。 在医疗方面,虽然中国在大战前还没有实现全民免费医疗保障,但是在大战期间,该制度已经得到落实,常见疾病都在免费医疗保障的范围之内,而且凭公民身份证号码来获得对应的医疗保障服务。 有趣的是,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的时候,中国的税收比例并不高。 大战爆发前一年,中国的税收比例为百分之三十七,而且包括了地方税收,比社会福利相当的北欧国家低了大约二十个百分点,比法国、德国等高福利国家低了十五个百分点,比美国都低了五个百分点。 当然,西方国家觉得中国的税收比例有很大的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