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六章 取胜的基础 (第2/5页)
后的胜利。 当时,新加坡甚至成立了一个“亲友团”,由民间知名人士组成,专门跟中国的高层领导人拉关系,甚至还有几个新加坡的知名商人与黄瀚林是老乡,提出要回故乡发展,帮助故乡的现代化建设出力。 问题是,中国已经不是五十年前的中国了。 事实上,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即便按照人均国民产值计算,中国也不比美国差多少,如果以购买力为标准来计算人均值的话,中国则超过了美国。至于所谓的“现代化”,中国就是标杆,其他国家都得跟着学。比如,中国在战前就实现了电力免费供应,而生产发电原料、维持发电站、建设电力输送网络与电力基础设施的费用,全部由政府税收承担,居民在全国平均水平内的电力使用全部免费,只有超过平均值的部分才需要交纳“社会公共资源占用税”,而这笔每年有上万亿元的税收,全部用来维护国家电力基础设施。要知道,在战前,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实现了电力免费供应。此外,城市供水、生活用燃气供应、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权等与民生有直接关系的社会资源,要么已经实现了免费、要么在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免费,即国民的基础消费都通过税收支付。 什么叫现代化? 这就叫现代化,而且是比西方国家还要彻底的现代化。 当然,中国立下的标杆,还不止这些。 当时,中国已经完全废除计划生育制度,开始鼓励国民生育后代。原因很简单,在获得了几乎无尽的能源、以及农业生产不再需要依靠土地之后,一个国家能让多少国民过上富足的生活,不再由自然资源决定,而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或者说是生产效率决定。以中国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