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九章 与时间赛跑 (第2/6页)
。早在二零三零年之前,中国、美国、俄罗斯与欧盟就各自提出了登月计划,以及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的宇航计划,而且均在中日战争爆发前有所行动。 当然,这份协议不仅仅是在分配近地轨道资源,也对各个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作为做出了明确规定。 比如,中国将在二零三五年底制造出第一台小型可控聚变核反应堆,在二零三六年三月底之前制造出第一颗强电磁卫星,在二零三六年底之前完成一百二十颗卫星的制造工作;美国则将在二零三五年四月十日之前发射第一颗强电磁卫星,在二零三七年一月十日之前完成全部发射任务,并且在二零三六年六月三十日之前发射四十颗垃圾捕获卫星;欧盟将在二零三五年底向中国支付十万亿欧元,用于制造强电磁卫星,并且承担四十颗垃圾捕获卫星的制造工作;俄罗斯主要承担发射工作,即在二零三六年底之前,发射四十颗强电磁卫星与四十颗垃圾捕获卫星。 按照这个时间表,到二零三七年六月,近地轨道就能恢复正常。 这只是应对自然灾害的众多工作之一。 当时,中美还在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协议,即利用已经获取的数据,在二零三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各自完成对粒子风暴后继影响的评估工作,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份协商灾害应对措施。 毫无疑问,中国手里的数据更加全面。 主要就是,中国科学家知道粒子风暴的起因,掌握着更加精确的太阳模型,也就能够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