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四章 战将 (第3/5页)
按照罗林森的要求,这应该是一次大规模进攻,而且巴拉姆也答应投入五十个旅,他也确实投入了五十个旅。问题是,巴拉姆发动的不是罗林森想要的大规模进攻,至少从以军的推进速度上来看,远远达不到罗林森的要求。 不是巴拉姆不想快速推进,而是不能快速推进。 原因很简单,以军的右翼暴露在外,随时有可能被中国军队击溃。 事实上,以军在德拉会战中惨败,就是右翼被中国军队击溃,而且中国军队的主力一直部署在苏韦达附近。也就是说,中国军队根本不在乎前沿防线,甚至没有参与前沿防线的防御工作。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 要知道,如果巴拉姆按照罗林森的要求去打,不顾一切的向北推进,逼迫中叙军团把主力集中到大马士革南面,肯定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即中叙军团只会用很少的兵力在正面牵制以军,控制以军的推进速度,把主力放在以军右翼方向上,等到以军足够深入,再发动决定性反击。 事实上,这正是虞世辉的战役目的。 当时,德拉防线上只有四个叙军步兵师,之前起到支撑作用的突击集群已经被蒋博文抽走了,由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官鲁立毅少将派来的四支突击集群部署在德拉北面五十公里的海拜卜,另外还有两支突击集群在大马士革南面,其余的作战部队全部集中在苏韦达,其任务就是从侧面冲击以军。 由此可见,巴拉姆的部署根本没有错。 他把主力集中到右翼(当时以军在右翼有三十个旅,占到总兵力的六成),而且把右翼进攻速度减慢,就是要在前方制造出防御空间。更重要的是,巴拉姆还留了一手,即他集中在中线的十个旅全是常备部队,其中五个是装甲旅,包括精锐的第一八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