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补欠账 (第4/5页)
式自行榴弹炮等一批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前后定型的主战装备才有继续生产的必要性。 即便如此,这些装备到二零四五年前后、最迟到二零五零年都将落后。 再按照以往的方式,即根据作战需求来发展主战装备的话,陆军的军费开支将提高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要知道,虽然陆军装备的研制费用不算太高,但是采购量非常大,总体装备费用绝对不比海军与空军低。 拿主战坦克来说,动辄装备几千台,绝对不比几百架战斗机便宜多少。 为此,在规划下一代主战装备的时候,陆军非常自觉的提出了“家族化”发展模式,即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与火箭炮、装甲侦察车、指挥车、装甲抢修车、乃至自行高射炮与防空导弹都采用相似的底盘,只是根据实际作战需要,研制不同的作战模块,以降低研制、采购与维护费用。 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什么新概念。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陆军就提出了类似的装备项目,只是受技术限制,以及美国的战略需求影响,最终没有搞成功。 三十多年过去了,技术不再是问题,而且中国正有这样的战略需求。 可以说,这才是陆军装备项目的核心内容。 按照陆军提出的规划,新一代主战装备将优先考虑电动方案,即底盘将采用统一的电力驱动系统。当然,陆军也不排除其他动力方案,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种主战装备完全依靠电力驱动,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如果技术不过关,陆军也将考虑其他动力方案,比如内燃机与电动机、或者是燃气轮机与电动机的联合动力系统,或者是高效率燃气轮机动力系统。 至于作战模块,则由战术需求确定。 二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