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一章 经验教训 (第2/5页)
。也就是说,陆战队的进军速度,已经比计划中最理想的情况都快了一个半月。 在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进攻速度过快绝对不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后勤补给肯定会出问题,而且后方的支援力量也很难全部部署到位,前线部队过于疲惫,以及对敌人造成的创击不够等等。 有趣的是,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传统进攻战术的问题,而陆战队所采用的新式进攻战术是否存在这些问题,还是个未知数。 当然,从事后的角度来看,牧浩洋的担心有点多余。 不可否认,当时肯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支援力量没有部署到位,从而使陆战队获得的支持降低。最明显的就是战术航空兵没有完成部署,导致陆战队的进攻时获得的空中支援非常有限。 在第三次战役结束时,部署到澳大利亚的战术战斗机只有一千二百架,而按照计划,应该超过两千架,并且在第四次战役发起的时候,达到三千架。即便庞跃龙把发动第四次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四月初,部署在前线机场上的战术战斗机也不会超过两千架,要到四月中旬才有可能超过两千架。别忘了,现在的第四次战役,相当于计划中的第五次战役,而发起时间应该在五月份。也就是说,要到五月份,部署到前线的战术战斗机才会超过三千架,达到计划标准。 问题是,陆战队飞快的推进速度,实际上减轻了战术航空兵的作战压力。 原因很简单,快速进攻给美澳联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迫使美澳联军在整体上把防线向后撤退,从而打乱了美澳联军的防御部署。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美澳联军不知道中国陆战队下次会把战线推进多远,因此在部署前线航空兵的时候,只能尽可能的往后方压,导致战术航空兵的作战效率大幅度降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