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 战略目的 (第3/5页)
环。 说得直接些,美国要想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用最小的代价打赢这场战争,就得在中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走出这一步。 做一个假设,即美国的战争计划进行得很顺利,这场战争会打成什么样子?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美国军方在战前就制定了详细的战争生产规划,明确要求在二零五二年底,使轰炸机的产能达到最大,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新增四条轰炸机产线,在二零五三年生产三千六百架战略轰炸机。如果把这个产量平均到每一个月,而且轰炸机在下线后一个月内投入战场,轰炸机的战损率为百分之零点五,那么在二零五三年间,美国空军战略航空兵能出动十五万架次,投弹三百万吨以上,足以摧毁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军事目标与百分之六十的军事工业目标。 当然,这有好几个前提,比如轰炸机的战损率为百分之零点五。 为了达到这些前提条件,美军就必须撕开中国的本土外围防线,不然轰炸机的战损率绝对不止这么一点。更重要的是,要想达到足够的出动强度,就得缩短轰炸机的航程,也就得夺取前沿基地。 这些因素集中起来,都决定了美军必须以西太平洋为重。 按照美国当局的预测,只要能够在西太平洋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争将在二零五三年底、最迟二零五四年初结束。因为到这个时候,中国的军事力量将降低四成以上,战争生产力降低六成以上。只要中国当局还有点理智,就应该认识到,根本不可能在这种状态下击败美国。 显然,没有足够的理由,美军不会修改战略目标。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美国的战略中,新加坡就是一颗“弃子”。 虽然在正式向中国宣战前,美国总统卢卡斯征求了新加坡总理的意见,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