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 猛攻 (第4/6页)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早在第十三集团军进军中东之前,戚凯威就制订了一份备用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第十三集团军在叙利亚的作战行动受阻,以军守住了边境防线,不得不开辟新战线。在这份计划中,戚凯威明确提到,要么借道沙特阿拉伯,要么从伊拉克的西部地区出兵,从东面进入约旦,包抄以军右翼防线,在控制安曼之后,从约旦河谷进入以色列境内。当时,唯一没有确定的就是兵力问题,即有没有必要在中东战场上投入第二个主力集团军。只不过,这也是小问题,毕竟戚凯威已经调动了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而且在十二月的时候,他肯定有能力再抽调一个集团军。即便让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进驻埃及,他手里也有足够多的兵力。 由此可见,就算以军夺取了安曼,也守不住右翼防线。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巴拉姆没有错过机会,而是在争取机会。原因很简单,巴拉姆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以军取胜的关键是能否尽快打到大马士革,控制叙利亚南部地区,迫使中国继续向叙利亚增兵。如果办不到,就算以军占领了整个约旦,也只能拉长长线,给中国军队创造反击机会。 从战略上讲,只有尽快打下大马士革,以军才能继续掌握主动权。 由此可见,当时蒋博文与巴拉姆都有较为准确的判断,一个明知道对方必攻,一个明知道对方必守。 十七日清晨,在空军的全力掩护与支援下,以军发动了进攻。 因为叙军没有进入约旦,所以守卫贾比尔站的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