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共同化 (第4/6页)
命的却是平民百姓。后者,宣传机构强调了美国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把重点放在了军事生产上,导致民生物资供不应求。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事实。 至少在二零五五年,美国民众的参军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而且美国的生活物资供应也非常充足。 只是,这些宣传确实改变了中国民众对美国的看法。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很多中国人相信,美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国家,美国人民也正受到军国主义政府的迫害。 到了二零五六年,随着战略轰炸全面开始,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同情,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国内甚至出现了反战思绪。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很多民众认为,不应该把矛头对准美国的平民百姓,即便为了彻底打败美国,也应该打击美国军队。 结果,中国的宣传机构不得不刻意压低战略轰炸所造成的影响。 事实上,当时很多与前线有关的消息都没有在国内公布,中国民众只知道,军队正在走向胜利。 由此可见,中国对待美国的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民众的影响。 不管怎么说,黄瀚林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国内民众的态度,而民众的态度,也最终决定了黄瀚林对待美国的态度。 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也正是中国民众意愿所产生的结果。 后来,黄瀚林在访问华盛顿的时候就提到,善良的中国人民,是美国最好的朋友,也是美国人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