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三章 欧洲联邦 (第2/6页)
战场上,他取代不了戚凯威,而且戚凯威也无法在海洋战场上取代他。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如果他与戚凯威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迟早会酿成大祸。 事实上,军队高层的矛盾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牧浩洋与戚凯威能够齐心协力,中国军队在二零五三年就能扭转战局。办法很简单:在大陆战场上采取防御态势,仅保持较高的军事压力,不断消耗俄罗斯的有生力量,从而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以俄军的作战能力,中国陆军只需要在大陆战场上投入六个集团军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是说,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国陆军将有大约八个集团军可以调用,算上陆战队的可用兵力,肯定能凑齐五十万地面部队,也就有能力攻打澳大利亚。 有理由相信,牧浩洋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说白了,他与戚凯威,必须有一个人做出让步,才能解决矛盾,而牧浩洋选择了自己做出让步。 问题是,牧浩洋必须放弃他所坚持的战略主张,即以太平洋为主战场。 当然,这也说不上放弃,只是做出了妥协,即在大陆战场取胜之前,太平洋战场只是次要战场。 事实上,战后很多人就对此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在这些人看来,如果牧浩洋不是以妥协的方式与陆军和解,而是撤换戚凯威,恐怕结果会更好一些,毕竟陆军中并不缺乏顶替戚凯威的将才,比如魏成龙就有足够的能力取代戚凯威,可是在海军中,真正能够顶替牧浩洋的将领,要到两年之后才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