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第11章 使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章 使节 (第2/6页)

大字不识,更不懂礼仪尊卑,但只要看到汉节,也会站直了身子,不敢丝毫怠慢!

    这一幕,像极了两千年后的中国人,不管男女老幼,见到了鲜艳的国旗,不论何时何地,都得肃然起敬!

    任弘也默默地站到徐奉德身边,感受着这似曾相识的场景,暗道:

    “这就是两千年后,我们依然自称汉人的缘故吧……”

    那八尺汉节,三重牦尾,承载了某种能跨越朝代的精神正气!

    悬泉置众人就这样敛着手,如同行注目礼般,看着那汉节,以及持节使者的轺车渐行渐近。

    轺车是汉朝官方车驾的标准式样,比战车、方厢车更轻便,车舆上方还有一个伞盖。

    和后世一样,车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比如驾车马匹的数量,就好比汽车的排量,八缸还是四缸,区别明显。

    而车的构件质地,车盖大小用料,车舆的颜色,也是区分高低贵贱的好办法。

    却见那辆驷马轺车顶上的车盖是皂色,两侧的用来挡泥的车轓(fān)涂成朱红色。

    汉初时,因为是一群泥腿子大老粗打下的江山,礼制十分疏陋,直到汉景帝时,才完善了汉家的车马舆服制度。规定中二千石、二千石的车驾皆朱两轓,千石、六百石则只将左轓涂成红色。

    虽然傅介子才是六百石的骏马监,但因为身负朝廷节杖使命,故车马形制与二千石同。

    除了轺车外,随行人员也有不同规格,车前举着旗子开路的“伍佰”二人,左右骑吏两人,后面还跟着几辆副车,虽比不上郡守行春的规模,但也比县令出门排场大。

    直到轺车在悬泉置正门前停下,任弘这才看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