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0章 少年锦带佩吴钩 (第2/5页)
立、立皇后、改年号等都习惯性赐个爵,很多人直接躺成了五大夫。 此外宗室和诸侯功臣世代可免役,博士弟子、秩在六百石以上者可免役,还有通过纳粟、买爵、徙边、以及入奴者均可复除,如此众多免役名目,兵源还能像汉初那样充足反而成了咄咄怪事。 于是就有了募兵制,朝廷也发现,内地百姓征召来后战斗力很成问题,士卒也思乡不积极作战,还不如让他们交一份赋,以此免除兵役,转而用这笔钱来养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这笔免役钱,多是给吾等六郡之人赚了。” 前护羌校尉司马张要离笑道,他如今被任弘调到身边做了“曲长”,他家就在天水,故为任弘张罗募兵之事,对此颇有感触。 天水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六郡”,此处乃是秦人老家,军功爵制度遗风尤存,又因迫近戎狄,民风彪悍,故当地人高上力气,熟悉骑射。关东人要么做商贾买卖,要么读儒经入仕,但凉州地界上的天水等郡,青年人这辈子只有两种出路:耕和战。 要么就脸朝黄土背朝天种一辈子地,要么就扔了锄头拿起祖传的甲兵,牵上或买或借的骏马,跟在郡城征兵的将军去打匈奴征西羌,为子弟拼一个富贵! 这是孝武以来,天水人习以为常的事,还真有不少人家跟着卫、霍等将军赚到了功名,子弟甚至能直选入宫中为羽林郎,实现了阶级飞跃,可不比每年才一两个的孝廉名额更容易? 最开始只是强制性的征兵,六郡多出骑士,慢慢的兵制变了,征募相杂,即便不在征发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