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42章:意外,和意外的人 (第1/8页)
98年的中关村,如果从rou眼上看,其实是看不出什么高新园区的样子的。 中关村以前啥地方啊?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说白了就是一老城区。 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墓岗。明清时期不是管太监为“中官”吗,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跟公主坟差不多,后来当地人觉着不好听,外加上清朝那个时候八旗子弟逐渐泛滥,实在没地方住的穷八旗们就在这一片起了居,后来就渐渐叫成中关村了。 附近很多地名都与太监有关,比如中关村东一站地叫保福寺。明万历年间太监们在此集资兴建,取福寿之意。三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年久失修塌了一半,建国之后保福寺变成了小学,就只有几个老师和少量的学生。后中国科学院在此建宿舍,大量的科研人员子弟无处上学就把保福寺拆了,重新建新校舍,与保福寺小学合并,建立了中关村小学,就是现在的中关村一小。 直到了八十年代初,下海热潮在中国大地上刮了起来,一批批科技人员下海经商,这地方才真正有了人气儿。 奠定了中关村基础的,是85年那会儿。当时从中科下海的第一批人在中关村搞起了第一批技企业,这四九城里才拥有了“电子一条街”的名声。 中关村最出名的人是陈春先,而最知名的公司是“两通两海”,也就是信通、四通、京海、科海,它们的创办人无一例外都是中科院的科研人员。 不过到了这儿,其实中关村也和高科技没啥关系。因为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公司,其实说白了都是倒腾电脑和硬件的。 就比如后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